作家高剑维作品《飘然如带的母亲河》入选《问脉山水》作品集

时间:2024-04-30 11:36|来源:吉林省科普创作协会|编辑:熊小雯|点击:
       4月26日下午,吉林省作家协会在长春召开《问脉山水》新书发布会暨生态文学创作研讨会。吉林省科普创作协会会员高剑维作品《飘然如带的母亲河》有幸忝列《问脉山水——生态吉林散文选》,并受邀参加活动。会上省作协书记张丽,副主席景凤鸣,副主席、吉林省散文委员会主任赵培光,副主席王怀宇为入选作家赠送作品集。
       这本书从吉林省9个市、州征集来的300多篇稿件中精心挑选89位作家作品集结而成。
        作品集分上下两卷,上卷分为第一版块:野阔峰峦秀(24篇),第二版块:云横水域宽(20篇);下卷分为第三版块:地灵生万物(25篇),第四版块:冰雪壮奇观(20篇),共计45万字。
        这些生态散文,多视角,全方位诠释吉林的生态之美。 “《问脉山水》是散文集,也为大美吉林的旅游在赋能,更是吉林对外宣传的厚重请柬。吉林的风景,吉林的历史,吉林的文化,经过作家们妙笔润色,便有了丰富的美感,还有咀嚼不尽的况味,一定会在读者心灵的回音壁上碰撞出不同凡响的旋律!”
 
 
 
 
飘然如带的母亲河
 
作者:高剑维
 
        仲秋之夜,我和妻相约到伊通河畔走走。此时暮色渐浓,晚风习习,伊通河畔已是华灯初上,衬着河边柳枝金黄,映在浅波如皱的河水中,竟有用诗难以描述的意境。
“伊通河变得真美呀!”妻不由得感慨。
       是啊,我和妻已经很长时间没来过伊通河畔,虽然母亲河就在居所不远的3公里处。常常忙于工作,妻子约了几次,都无暇顾及,这一次如约而行,才发现伊通河的变化如此之大。
我头脑中如闪影般飞度,还是在33年前,我参军入伍来到长春,军营就驻在伊通河上游不远的地方,每有闲暇,觅水而嬉,常到伊通河边走走转转。然而,那时的伊通河完全是一副“原始”的模样,河岸两旁杂草丛生、碎石遍布,河床上一条“走得人多了”踏出来的小路,更是坑洼不平,走起路来需左倾右摆把握好平衡才行。河水更是污染严重,污浊的水体中混杂着说不出的黑色,散发着隐隐腐臭的味道。每到秋季来临,浮萍泛滥生长,一些不知名的飘浮生物称霸了整个河道,严格点说,它不是一条河,而是像极了野蛮生长的“臭水沟”。
       也就是从那时开始,我对伊通河就没有太好的印象。
       那年,我从老家谈了恋爱,后来妻随军来到长春,暂居在东岭南街伊通河畔,记得那时最大的愿望就是搬离伊通河边,到市区里买一处住所。几年后,如愿以偿,我们终于搬离了伊通河边,这才使我心中对一条河的纠结有个了断。
        作为一个久居长春的都市外乡人,多少年之后,早已把第二故乡变成了家乡,我也越发对长春唯一的母亲河研究的兴趣渐浓起来。从诸多的书籍资料里得知,这条曾被我贬得一文不值的伊通河,曾有过辉煌的历史。
伊通河是满语称谓,意为“波涛汹涌的大河”,古时称益褪水、易屯河,明代时称一秃河、一统河,清代时叫伊敦河,皆为古女真语的音译。她发源于伊通县境内哈达岭山脉青顶子山北麓,属松花江流域饮马河水系的一条支流,曲曲折折流经磐石、伊通、长春、农安和德惠五个县市,至农安县靠山屯东注入饮马河归入松花江,全长342.5公里。
       在中国偌大的版图上,300多公里长的河流不计其数,甚至在中国地图上,很难找到这条河流经的踪迹,但当打开长春版的地图,才发现这条贯穿长春市区的河,有如玉色飘带一般绕于春城腰际。沿着地图所指向河的上游和下游追溯,伊通河所经的五个区域,均为种粮高产大区,也难怪,史料中记载,伊通河曾是运送粮食的漕运“航道”。1685年,清康熙帝为收复领土,发起了雅克萨之战,当时许多运粮船就是从吉林大地出发,通过伊通河、松花江再到黑龙江,源源不断输送到作战前线,也因此成就了清朝政府对入侵俄军所进行的两次围歼战,成为可以写入历史的对俄自卫反击战
       除了以漕运承担军事补给线之外,伊通河还是一条商运航道,当年的长春,以“豆城”著称于世,通过伊通河将大豆销往各地。那时伊通河的水盛,极盛之时,中游河宽可达300多米,“沿河两岸林密如壁,水清见底,游鱼如梭”(《满洲地志》),水深丈余,可行驶“三丈五尺的大船”,宽广的河道波涛浪涌,一条条大船由上而下挤满河道,船头舷尾相接,艄公号子声声,漕运途经春城之地,必是商贾云集、商铺开张大卖之时——想像数百年前伊通河上异常繁忙的历史场景,怎能不叫人感慨万分!
       然而,历史有如伊通河水般起起伏伏,时光流转到清道光年间,伊通河水锐减,浅滩显露,此后再无法通航漕运。
据考证,河水锐减的原因,源于清朝边禁政策的削弱。1800年,长春设治后,大量移民涌来,以耕种为生的人们临水而居,垦荒拓土,伐木刈草,森林草原风光不再。修纂于1928年的《长春县志资料》记载,长春“向无森林”,城市及周边所存的高大树木,仅仅是大户人家或墓地为以壮观瞻而栽种的,而河干、边壕栽种的柳条,已随着土地开垦而消失,伊通河上游茂密森林的蓄水功能受到严重破坏,地表植被的大幅减少,不仅不能涵养河流水源,还导致泥沙增加,河床淤积,这使得伊通河不仅无法航运,而且失了当年的繁华景象。
        而此后的一百余年中,伊通河成了一条“灾河”,从1865年到1985年的120年间,共发生洪涝灾害38次,其中对城区危害较大的有5次,可见,温柔如许滋润着一座城市、养育了一方人民的母亲河,也有不顺心发发脾气的时候。
历史如航运之船,总在挥楫奋起中破浪前行。随着新中国的建立,伊通河的建设与治理逐次推进,在重视农业的五、六十年代,分别修建了新立城水库和寿山水库。改革开放后,河上的桥梁不断增多,伊通河堤坝也持续修建起来,而且越来越向上游和下游延伸,特别是2016年启动的伊通河综合治理工程,彻底解决了水污染、水环境质量问题。
仅仅几年的光景,当年的“丑小鸭”已然完成蜕变,成了高贵的“白天鹅”。沿河而行,芳草长堤、野花烂漫、静荷映照、鱼游浅底,所到之处满目风景,除了沿河景观带外,北海湿地、南溪湿地、北湖湿地更是城市里一道秀美的风景线,成为摄影爱好者竞逐的打卡胜地和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。
       谁曾想到,在搬离伊通河边的二十多年间,已是天翻地覆、换了人间。
       “快看,野鸭子,那么多!”妻子的一阵惊呼打断了我的思绪,顺着她手指的方向望去,河水中有如再现百多年前航运时的热闹景象一般,一大群野鸭,还有更多种类的水鸟,轻松自在地嬉戏在水中,有的两两相依,有的扑打着翅膀正划水起飞,有的扎进水中觅食鱼类……而在岸边,此时,扭秧歌、跳舞、唱歌休闲的人渐多起来,散步的人也边走边谈论着什么,河边垂钓的人则紧盯着水面,生怕漏掉潜心等待的鱼儿……看着这人与水鸟共享的这片水域和天空,心中不由生起感慨:自然与人类的和谐共处,是多么惬意和美好的事情啊!
       “河边太美了,咱们在这边买处房子吧,老了到这边养老。”妻说。
       妻子的话正合了我的心思,“定居伊通河畔”成了我和妻共同的心愿。伊通河,从“弃儿”变“宠儿”,我敢说,是我见证了这条河从青涩走向成熟的,我相信,她一定会伴随着长春的发展,走向天更蓝、水更清、人更靓的生态大美。
伊通河,飘然如带的母亲河,我愿伴你一路成长。

    广而告之

    吉林省科普创作网 www.jlkpzjw.org..cn

    投稿邮箱:jlskpzjxh@163.com

    主办单位:吉林省科普创作协会

    吉ICP备2021008712号-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