传统武术脊柱内功训练原理初探

时间:2022-03-23 23:31|来源:吉林省武术科普专业委员会|编辑:翟红艺|点击:
 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作者: 梁文胜1  赵文春2  张春青 3
 
        传统武术来源于古代的军事传入民间,古战场上以长矛、盾牌、长短刀组成的战斗组,空手入白刃的各种训练,曲伸、回转、平衡、跳跃、翻腾、跌扑、拧旋,身体各部位,几乎都要参与运动,整体运动对速度力量、灵活性、耐力、柔韧性等素质要求不断提高,身心、关节、筋骨、经络内脏、气息,各部位一动无不动,包括踢打摔拿击刺,技击意义特点的训练,传武训练要求,训练动作与技击高度统一,要求形神合于一身,形成整体训练效果,对身体疾患、心理精神疾病均有调整和治疗作用。
        大家会看到很多人随着年岁增高脊柱就弯了,生活起居的运动幅度都受限了,动作就慢了,有的人认为都是很正常的。但为什么还有80、90岁的人也有精神矍铄,身姿挺拔,健步如飞呢?其中一个重要问题是脊柱退化和劳损以及缺乏训练,如野兽虎豹奔跑的动作,整个身形屈伸自如,机械动力的汽车可能都要稍逊一筹,而且在奔跑中进攻、捕食。对直立行走的人类来讲,脊柱伸缩有一定的困难,中国武术也有象形练习借鉴各种动物,提高自己身形能力的功法,比如说五禽戏、易筋经、形意拳模仿动物的动作,通过导引运动训练,达到提高脊柱内功的作用,脊柱健康对于人的健康是极其重要的,当我们的脊柱轻度劳损,潜在的损伤在一定范围内,又没有明确到达某些疾病诊断标准的时候,我们通过传统武术的训练来激活脊柱自我协调和保护的能力,那么就能起到重要的养生康复作用,从而保持青春的活力。
        传统武术内功训练受以下因素影响,不能将内功原理完整的系统的传授,第一,武术内功的传习,以口口相传,法不传六耳的秘传途径在民间潜袭流传,影响其广泛性。第二,由于各种社会因素、人的因素影响,武功训练方法特别是相应的原理,失传现象比较多见,其中脊柱训练原理就是其中之一。第三,传统武术人多不立文字,言传身教外形模仿为主,不能实现功法原理与实践训练的知行合一。第四,训练原理内涵不能广泛交流,缺乏在交流和实践中再提高的机会等多因素,使脊柱内功训练未能得到应有广泛认知和相应健身效果。
        作者通过多年研究传统武术的健身理论结合医学科学理论,试图以武医结合,武医同修的思想方法,把医学健身的道理,融入武功的训练,把武术训练方法的科学性试图给予总结,并用医学原理给予解释。在一定程度上,找回武术健身的基本原理和方法,更有益于保证传统武术训练方法的正确性。在这里抛砖引玉,与武学同道共同探讨,下面从脊柱结构和功能谈起。
 
1.脊柱的结构特点,决定了脊柱为全身运动的中心环节
        大体结构分为头部、颈部、躯干、四肢。所有这些部分均有骨骼支撑,其中中心部的脊柱是主要支撑全身重量的结构,人体直立或行走,整体力量以脊柱为中心,站立时下肢和脊柱起主要支撑作用,行走时单纯的下肢运动,也是以脊柱为中心,上下传导左右侧肢体的重力。人坐在椅子上,坐骨支撑,脊柱支撑。上肢的运动,脊柱也会参与力量的传导,上下肢协同运动更需要脊柱参与系统协调。
        人的脊柱是由7节颈椎、12节胸椎、5节腰椎、5节骶椎融合、4节尾椎融合所组成。26块骨节,既节节松开,又节节重叠,支撑着全身的重量。运动能力很强,人体的各种姿态,是通过脊柱的变动,并且带动四肢的运动而形成的。人体的自然脊柱生理弯曲为S形,由胸椎的后曲.颈椎和腰椎的前曲而形成两道弯曲,弯曲似龙形,故在传武人中脊柱,又俗称“大龙“。脊柱靠近人的背侧,胸部胸椎向前连接围绕着肋骨保护心肺。腹部在腰椎的前面,通过多重的腹肌肌腱保护其他的五脏六腑。以脊柱为中心的骨骼筋膜支撑全身的运动系统。   除此之外还有全身分布的动静脉微循环血管,供应全身的血液营养。从脑和脊柱发出的神经分布于全身传导感觉,运动指令等作用。连接骨骼之间的肌腱、韧带称为筋,广义的筋膜也包括包绕胸腔、腹腔脏器的胸膜、腹膜以及肌肉腱膜等各种结缔组织。人体的肌肉与骨骼是通过张力系统,即韧带、肌腱系统协调运动的,肌肉力一定要通过筋膜系统才能进行传递,这里所说的传武所论述的脊柱即为椎骨、肌腱、韧带、肌肉为主的支持、动力、张力结构系统最重要结构。近十几年西医学筋膜学理论,充分研究和认识各种筋膜组织、结缔组织。在支持、营养、保护、修复等多方面极其重要的作用,甚至推断筋膜组织与中医学的经络存在相同的通路,可能是经络的组织学载体。
        按着中医学理论人体是由气血、经脉、骨、骨髓及脏腑组成。五脏是心、肝、脾、肺、肾,六腑是指大肠、小肠、脾、胃、胆、三焦,这些器官经过经络连接在一起,相互协同制约,运化生命活动。脏腑的腧穴均位于足膀胱经上,膀胱经紧靠脊柱中行走的督脉。传统武术以丹田、命门为中心的脊柱训练,只要脊柱移动,督脉就会随之而动,穴位得到按摩和锻炼,从而增强丹田气,疏通脏腑气血,达到健身治病的目的。临床经验中医的正骨、整脊,使许多内脏疾病通过脊柱的推拿按摩针灸等疗法取得很好的疗效。临床中诊治颈椎病、腰椎、胸椎疾病中,有病人伴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,表现各脊髓节段神经支配的内脏疾病症状,当脊柱病治好后,这些脏器功能紊乱的表现也就痊愈了。
        最为形象是把脊柱比喻为帆船的桅杆,就像桅杆周围的绳索,背部的韧带、肌肉、筋膜维持着脊柱的直立状态。脊柱对人体的控制是非常强大的,就像桅杆倒了,帆船就无法航行,如果脊柱受伤了,人体就等于是失去了行动的协调能力。那么脊柱一定有非常科学的力学原理存在,我们要积极探讨研究脊柱训练的基本原理。
 
2.中线理论与脊柱
 
        中线理论是传统武术最基本理论,咏春拳作为一门注重中线理论的武术门派,在外家拳中最接近内家拳术的训练特点,以人体为例,人的百会穴和会阴穴的连线是人体中线,是中心线,是中垂线,无论是健身、防身、进攻均要重视中线的控制,我方中线和对手的中线连线称为子午线,是进攻敌人最短的距离,谁掌控了自身的中线和对方的中线,同时掌控中线的连线,就是守中用中,就掌握了主动权。
        内家拳的中,把这个中垂线叫做“实中”,那么神意的中线,可以有相应的非外形的变化叫做“虚中”。虚实转换,更能体现深层次的养生与技击的原理。人体物理学也是一种能量的传导形式。一定是从根节到中节再到稍节的一种传导能量的传导模式,静态的劲传导为我们称为结构传导,即整体的结构力——以脊柱为中心的,虚灵顶劲,沉肩坠肘,垂腰落胯的“整劲”,是围绕中线理论的入门功法,由无极桩功训练来获得。
 
3.脊柱的静态训练
 
        中线静的时候体现为无极桩,道家练返还,要把纷繁复杂的事物简化到五行三才阴阳,最后归于太极、无极。无极桩,要进入无形无象,无我无物的境界,回归空无是最高境界。那么建议咱们站无极桩的时候,先是要有自己的中垂线,就像大海上一望无际的水平面上飘着一块木板或者是独木舟,人站在这个木板上,身体中线就是船的桅杆,水平面是平的,桅杆就是绝对垂直的,找到自身的中线就是自身的脊柱与水平面垂直的感觉。也会有桅杆随着船体左右前后轻轻晃动的感觉,如果体会在中的状态又没有了中线,就是真正的无极状态。注意脊柱必须垂直水平面的话,脊柱会有自然的上下垂直的感以及脊柱抻直的感觉。这就是脊柱训练的基础,垂直放松,放松是脊柱节节分开,就是上下对拉拔长。太极拳家讲头顶悬,尾闾下垂就是这个状态。八卦掌练习中也要竖项拔顶下踏腰,练习后,首先产生这种上下劲儿,其他拳种叫沉坠劲儿。从医学角度讲,是对脊柱牵引治疗。对脊柱间盘突出有治疗作用。椎体间产生上下前拉的距离,椎体间的间盘髓核上下的压力会减轻。有利于纤维环恢复弹性。长时间的训练内劲充实,作用才能体现。各种退行性病变的椎间盘、椎间孔狭窄、甚至椎管狭窄会有调整逆转作用,椎体之间的纤维得到了牵拉运动,改善微循环,减少炎症反应和慢性损伤治疗恢复作用。以脊柱为主的节节松开、节节贯穿、中线中正、形正则气正、骨正筋柔、易筋易骨、经络通畅是为筑基功夫的基础。
 
4.脊柱的动态训练
 
        太极者,无极而生,动静之机,阴阳之母也。动之则分,静之则合。情之未发谓之中,发而皆中谓之和。静态训练之后开始步法训练,两足虚实变化,亦为开合之变化,初练时,仍要找物理中线,垂直水平面,在慢动中体会,大成拳学称之为试力,实际上虚实的变化,就是中线的变化,一开一合,开中愈合,合中寓开,攻防一体。动就是变化,就是易,就是处理矛盾的过程,如果一变应万变,适应天时地利人和,就是不战而屈人之兵,为上上。万变不离太极,不离圈,圈越小,变化越微妙,很小的变化就解决了攻防问题,功夫越高,变化越小,功力越强。
        静态的易骨,即为中线中正,易筋即换劲,由静到动,动态训练是中线在左右足之间,转换,是为阴阳虚实的变化。最为经典的训练方法为八卦掌定式八掌,即走桩训练,练习方法,诸多资料不难查找,不再赘述。
 
5.身弓是内劲的核心,是松肩、开胯的基础
 
        内功训练,形成身备五弓,即身弓、臂弓、腿弓、手弓、足弓。那么身弓训练目标的功能,类似拉弓射箭,脊柱作为身弓,前后运动、左右运动的能力逐渐增强。逐渐产生内功的前后劲儿、左右劲儿。身弓以脊柱为中心,就像一根有弹力的金属杆,有人叫平地立棍,如上面所说,船之桅杆的作用,引领、平衡,变化时产生弹力。如前后略有弯度就会有弹性的曲度,形成全身整体的前后弹抖力,就是身弓的作用。
        了解了身弓,理解其他功的作用就简单了,脊柱与四肢的根节肩胯,即松开又能内劲通透,叫做开肩开胯,这时内劲起于足,发于腿,主宰于腰,就是经过脊柱的传导,形于臂手,这就是常说的内劲儿传导的九曲珠。九曲珠就是9个部位即足踝膝胯、腰脊、肩肘腕手共9个部位。九曲珠就是在9个部位传导内劲的过程。主宰的中枢环节在腰脊,又是咱们经常说的以丹田为核心,整体形成五弓连动。
        如果人经常不运动,特别是肩胛。习惯僵滞,劲力传导不通畅,内气传导不通透,运动系统的疾病就来了,在这个基础上脊柱缺乏运动空间和弹性运动能力,小关节紊乱,甚至骨关节炎、筋膜炎症,会加重肩周、膝胯劳损退化慢性肩腰腿痛性疾患。
        如果在正确运动足腿,肩肘手,同时提高脊柱的运动能力,脊柱节节拉开,沉肩落胯。以督脉为主内气充盈,小周天运行,神意气对应上中下三丹田。头正则身正,身正之气顺,气顺则无障。金木水火土,肺肝肾心脾,相生为和,相克为平,相生相克,以致和平。肩与胯合、肘与膝合、手与足合,是为外三合,其中肩胯为根节,与脊柱连接,肩开胯开,为脊柱上下伸展,打开了空间,促进脊柱训练的效果。
 
6.脊柱训练与呼吸、周天的关系:
 
      《庄子》说,真人之息以踵,说的是整体动,涌泉呼吸,即哪怕是呼吸,微微的动,一动无有不动,一静无有不静。深呼吸,可以理解为,从胸式呼吸到腹式呼吸到脊柱呼吸,身弓打开后,脊柱对拉拔长,吸气时胸部上下打开距离加大,膈肌下移更明显,脊柱参与呼吸,表达更深的呼吸,也可理解为丹田核心,吸气时,全身向三维空间伸展,甚至多维延展,为开,呼气为和,为松,为虚。甚至深呼吸理解为深达两足,高深功夫修炼的人用足呼吸,也是一动无不动的深、慢、匀的呼吸。
        眼观鼻,鼻观口,口关心,内观丹田和海底。吸气时,按照上述顺序,走任脉,呼气时,延督脉上升,行小周天。逐渐精满、气足、神灵,筑基完成,进一步修炼以武入道,进入以武修道境界。
 
7.脊柱健康与养生
 
        脊柱是人体的中轴,一旦脊柱发生改变,相应的器官和内脏就会发生功能紊乱,现代人脊柱疾病是最常见的疾病,脊柱疾病严重影响人类健康,特别是人群中颈椎病发病率近期统计为73.4%,且有明显年轻化趋势,要求青少年就开始防治,减少低头打电脑、玩手机的时间,减少不良习惯,久坐不动,长时间一个姿势,特别是操作电脑、手机,不正确的反复运动损伤,切菜、针线活、甚至不正确的睡眠姿势。如颈椎损害表现头晕、头疼、失眠、肩颈酸痛。胃痛、嗜睡、驼背胸椎问题是源头。腰疼无力、便秘、腹泻腰椎有关系,增加运动,养护脊柱,增加传武脊柱训练,运动要领和医学原理就是我们今天讨论的要点。
       脊柱训练有两个层次或两个步骤,第一步以恢复正常功能为目标的训练,即康复训练。第二步,以竞技、实战需求为目的的强化目标训练。可以理解为养生是早期预防和治疗的早期干预,使机体处于最佳状态,而不是简单的医学检查在正常范围,为更好的强化训练打下坚实的基础。如前述,初学脊柱训练时可能脊柱已有相应的疾病,训练措施、训练过程可能促成疾病症状的表达,有人理解为,练坏了,练伤了,其实更可能是已有疾病在某个被训练过程中,表现出某个症状,被早期发现,也有不合理的训练导致疾病的情况,要给予鉴别。发现了小毛病更要及早训练康复,暴露较严重疾病,要找医院骨科、康复科、中医科等专业医生处理,早期发现的疾病大多数是可逆的,积极治疗痊愈可能性就很大。不管是康复训练还是竞技训练,均要遵循科学规律、运动学理论和医学理论,循序渐进的、建设整体的、多维度、均整的正确结构的功能协调的动态平衡。这才是传统健身康复理论下的养生原理,竞技目标的训练则在前者基础上逐步强化,即减少损伤,又稳扎稳打的提高。
        习近平总书记《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》指出,围绕满足人民群众需求,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。推动健康关口前移,建立体育和卫生健康部门协调,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运动促进健康新模式。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,推动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,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,增强体质,健全人格,锻炼意志。是大医治未病,大医治国的理念。
        易骨、易筋、易髓,即炼精化气、炼气化神、炼神还虚的过程,易就是改变、变化,易骨,即是建立骨骼的整体结构。易筋在形体正确的情况下,骨正筋揉,筋和劲是通假字,筋柔软,崩弹形成内劲。延着筋经走行,气足则经络通,神气入骨,收敛入骨髓,需要循序渐进,不能急于求成。
        统而言之,脊柱训练要点为对拉拔长,节节松开,动静结合,虚实开合,身备五弓及内劲通透。我们广大武术人将共同继承和发展传统武术训练的科学原理,为天地立心,为生民立命,撑开身躯的桅杆,直挂云帆、乘风破浪,迎接身心的圆融,生命的智慧,造福吉林人民的武术健康事业。
 
 作者: 梁文胜1  赵文春2  张春青 3
 
 
 
1.梁文胜,吉林省武术科普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,吉林市中心医院重症急救专业主任医师,九三学社吉林市委医药健康委员会主任委员,梁氏八卦掌第六代传人,传统武术国家二级裁判,吉林市武术协会医疗部副部长,吉林市武术协会监察委员会委员。
 
 
 
 
2.赵文春,现任吉林市武术运动协会副主席,为心意拳、心意六合八法拳、穆林拳、八卦掌传人。历任吉林市武术协会形意拳研究会副会长,代表性传承八卦子午鸳鸯钥,方天画戟,八卦刀,苗刀,疯魔棍,双手剑等。
 
 
3.张春青,吉林省武术科普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,吉林市武术协会主席,通讯作者。  
 
 
(吉林省武术科普专业委员会供稿)
 
 

    广而告之

    吉林省科普创作网 www.jlkpzjw.org..cn

    投稿邮箱:jlskpzjxh@163.com

    主办单位:吉林省科普创作协会

    吉ICP备2021008712号-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