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科普作品】行走在博物馆 曾红雨

时间:2024-05-18 17:13|来源:吉报副刊|编辑:王妍松|点击:

行走在博物馆
曾红雨 文/摄
 


 

5月18日是第48个国际博物馆日。近十年来,我逐渐养成逛博物馆的喜好。一开始,仅选择知名博物馆,啥都看,不知所以然还累够呛;后来,因关节有恙,便在去之前先浏览博物馆官网,查找网友推介,重点看镇馆之宝和特展、新展;现在,了解到很多小博物馆内里乾坤大,会有意外惊喜。


妇好·甲骨文 
 

去殷墟博物馆那天很早,在大门外等了一会儿,一开馆就直奔妇好墓。妇好,中国第一位有据可查的女将军,商王武丁的王后,同时还掌握着整个王朝的最高权柄——祭祀。
走到妇好墓前,首先看到的是手执青铜钺的妇好雕塑。妇好墓出土了两把青铜大钺,分别重9公斤和8.5公斤。钺身一面中部镌有“妇好”铭文,被很多人当作是妇好所用武器闻名于世。不过,古战场多近战,这么重的武器很难施展开,学界普遍认为,这两把青铜钺是妇好治军权力的象征。
 


 

步入墓穴大门,悄然无息,除了我的脚步声。下两层楼梯后,长方形的竖穴土坑墓赫然在目,长不到6米,宽4米,深7.5米。墓穴地面上到处都是大大小小的青铜器。在东西两壁各有一长条形壁龛,几具完整的殉人尸骨躺在那儿,另有零散碎骨摆在其他壁龛里。殉人骸骨上方有白炽灯照射,墓穴周边几个监视器射出的红光一闪一闪,间或有“咔咔咔”细微响声。情形惨绝人寰又诡异。资料介绍,妇好墓内殉人16个,殉狗6只,妇好本人却尸骨无存。推测可能是妇好的棺椁在墓室最下方,长期浸泡于水中导致腐蚀消减。当时,我默祷数次:三千多年啦,打扰你们了!走出墓穴,又见阳光普照,才长出一口气。所有墓葬都有着天然的情绪张力,何况是她!
参观殷墟过程中,对甲骨文产生浓厚兴趣,徘徊复徘徊,听讲解,看实物。目前发现的甲骨文单字共4000多个,已识别约2000个。甲骨文发现前,商朝的真实历史扑朔迷离,直到甲骨文出现,人们才确切知道,商王朝不只存在,而且创造了灿烂的文明。甲骨文是迄今发现的中国汉字最早源头,汉文字自身演变的漫长历程由此而来。以甲骨文“田”字为例,它像在一大片耕田上画出横竖交错的多个方格,这些方格表示阡陌沟洫、纵横无数的井田。所以,汉文字不仅为我们熟知、使用,还搭建了我们与古人对话的时空隧道,并且影响着我们的思维和审美。
殷墟考古发掘开始于1928年,是迄今为止,中国考古发掘时间最长、次数最多、面积最大的古代都城遗址,至今新成果、新发现、新惊喜依然不断,而且殷墟范围内必然还有大量文化遗存未被发现。今年2月,殷墟博物馆新馆开馆,据报道,展品达4000余件,令人神往。
 



青州的微笑
 

参观山东青州博物馆实属偏得。那天,从高铁站出来,上出租车,往井塘古村而去。师傅询问我的行程计划,建议加上青州博物馆:“青州博物馆是全国县级博物馆中,首座国家一级博物馆,有‘小大博物馆’之称。”此信息第一次知道,连忙致谢。
极其幸运的是,此前,博物馆的镇馆之宝——龙兴寺石刻佛教造像群提升改造,关闭数月,我到青州前两天刚刚开放。
这些佛像1996年出土后就引起轰动,是20世纪佛教艺术考古最重要的发现之一,被称为“改写东方艺术史的杰作”。它们都是一些被毁坏的残缺的造像,经过专家修复和拼对,总数有400余尊,时间跨度从北魏至北宋长达500年。佛像造型变化多端,微表情细腻传神,有的静谧,有的光明,几乎每一尊都带着深浅不一的微笑。
面对残缺的美,所有观者都会提出同样问题:他们遭遇了什么?此问也一直困扰着考古学家。专家们根据窖藏坑发现的种种线索断定,这些佛像在埋藏时已被人为破坏,但是掩埋的人却很小心庄重,由此有了各种猜测。可以确定的是,龙兴寺造像经过窖藏,有成批作品保留住了彩色和金箔,让我们仍能得瞻当年的瑰丽。
我在一尊立像菩萨面前站立良久。菩萨失去双臂,戴贴金宝冠,宝缯下垂至肩,黑发清晰可见,长眉杏目,面相丰满,嘴角含笑,蕴藉深长。心里再次感谢那位出租车师傅。
 

 

建筑·镇馆之宝

 

宁波博物馆“红”了十数年,既是电视剧《三体》取景地,也是国内为数不多周末开夜场的博物馆。
它的设计者是世界最高建筑奖“普利兹克建筑奖”获得者王澍,宁波博物馆是其代表作。它的奇特,它的小众,它体现的“新乡土主义”理念,在十多年前惊世震俗。据说,当年完工以后,有关方面甚至鼓足了勇气才拆除围挡。原以为不会被接受,结果却是,这座似山非山,似船非船,隐喻向海城市宁波的巨大建筑,立即受到热烈追捧,每天都有大量市民涌入。
靠近建筑看,会发现外墙有大面积“瓦爿墙”,约占整个建筑外墙的一半,其他则是利用竹条做出特殊纹理的清水混凝土墙面。“瓦爿墙”由一片片宁波老房的砖瓦混合拼接,青色灰色红色都有。这些砖瓦是在宁波老城区改造过程中,回收的600多万片青砖、龙骨砖、瓦,还有打碎的缸片,它们中包括明清之瓦,甚至唐宋之砖,全部被砌进24米高的墙面上。这就使得看起来科幻般的未来建筑,同时深具时间的年轮,以历史的视野把宁波人自古以来的生活场景融汇了进去。
建筑带来的震撼一时难以消化,进入场馆观看藏品时依然神不守舍。镇馆之宝中有几件唐越窑瓷器和一顶清朝万工轿,经过走廊走向它们时,眼睛时不时瞥向外面,总感觉每一扇窗户外都会有新的灵动。
有人提出,宁波博物馆的建筑本身就是一件镇馆之宝,得到广泛认同。

 

 

第一朵鲜花

 

地球上第一朵花在哪里绽放?一个浪漫至极的奥秘。

目前公认世界上最早的有花植物,是发现于中国辽西热河生物群的辽宁古果化石,也就是说,世界上第一朵花在中国北票市盛开!
走进辽西小城北票博物馆古生物化石科普馆,能看到120多件化石。探秘寻微,我在这里关注到一块“圣贤孔子鸟”化石,被科学家们定义为世界上最早、最原始的鸟类。科学家就是根据在我国辽西先后发现的圣贤孔子鸟化石,在鸟纲下建立了一个新目——孔子鸟目。化石清晰地展现了这种鸟类奇异的骨骼,令人着迷。想象着孔子鸟翱翔天际,长长的尾羽在风中飘荡,想象着辽宁古果在1亿4500万年前的混沌大地上绚烂开放,深妙动人。自然也怀念起一位早逝的大学同学,他是北票人,30多年前,曾对同学们科普:“辽西在上古以前是物种的天堂,那时这里多湖泊,火山爆发频繁,生物瞬间死亡就成了化石……”
北票博物馆朴素安静,与工作人员闲谈:来参观的人不多啊?她笑答,有时一天就是个位数。旋即又说,慢慢会好的。事实上,北票是神奇的,它是“三燕文化”(十六国时期前燕、后燕、北燕形成的地域文化)的发祥地,是“蒙古族曹雪芹”尹湛纳希的故里,中华龙鸟、孔子鸟、翼龙、辽宁古果等化石的发现,又使北票被誉为“行走在化石上的城市”。
 

 

玉润万年

 

2023年,南京博物院90周年大展,震动全国,观者如潮。尤其是“玉润中华:中国玉器的万年史诗图卷”特展,全面展示中华玉文明的灿烂历史。
在离南博几百米远的地铁站,就已人山人海,不须打探方向,步履匆匆的人们纷纷向博物院涌来。路上遇到一位山东淄博中年人,与我攀谈,说他出差到此,同伴们都去逛夫子庙了,只有他自己来看展,没想到人这么多。“欣慰,欣慰。”他小声感慨。
到博物院后,从大门就开始排队,蜗行牛步,蹭到了“玉润中华”展厅,浑身是汗挤在人群中,所有人都亦步亦趋,脸几乎贴在玻璃上凝神观看。其间,遇到几位专家在义务讲解,被观众围得水泄不通,虽然听不完整,但每一个知识点都醍醐灌顶。
《周礼·大宗伯》说,“以苍璧礼天,以黄琮礼地”,展览秉承此内核,以史前良渚文化璧、琮为序,用乾隆朝仿古大玉圭、璧收篇。红山玉龙、二里头牙璋、西周五璜联佩、唐代玉梁金宝钿带、清代芙蓉石盖炉等等,让人目不暇接,无疑是一场视觉盛宴。每一件都是国宝重器,每一件都精美绝伦,每一件都是一个抑或数个故事的载体。
站在商代大玉戈面前,又一次想到妇好,她墓中共出土755件精湛玉器,其中还有不少高古玉器早于她生活的年代。透物见人,妇好绝对是一个有品位的收藏家。

 

 

手可摘星辰

 

吉林市陨石博物馆是目前国内唯一一家以陨石为题材的专题展览馆,除了吉林陨石外,还展有其他国家的各类不同陨石样品。
博物馆用3D球幕演示,把观众带回到48年前那场震惊世界的陨石雨现场。1976年3月8日15时,一颗有几吨重的陨星,顺着地球公转方向从后面追上地球,随着一声声震耳欲聋的轰鸣声,世界上最大的陨石雨降落在吉林市、永吉县以及蛟河市周边500平方公里范围内。当时共收集到较大陨石138块,总重量2616公斤。其中最大的一块重达1770公斤,是世界上最大一颗单体石陨石,被命名为“吉林一号陨石”。这场陨石雨发生在白天,避开了城市、村庄、学校和人群,没有伤及一人一物一畜,无论从哪方面讲,都是幸运的。观众中有人感叹:“老天爷打赏!”

 

 

夜幕降临,当我们仰望星空时,经常会看到流星,极少数没来得及熔化就落到地球上的流星便是陨石。陨石从哪里来呢?46亿年前,木星与火星之间形成的小行星带是陨石的故乡!
科学家们目前在陨石中已发现120种矿物质,其中32种在地球上尚未发现。陨石携带了大量的宇宙信息,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来源,科研价值不可估量。通过研究吉林陨石,科学家们了解到它的飞行速度方向、洞穿大气层经受的压力温度,这些数据为当时我们研究火箭、人造卫星及宇宙飞船回收都提供了非常重要的科学参考。中国的探月工程就是从陨石研究开始起步的。
当人们细细观察陨石粗糙的表面时,不免激动:你好啊,天外来客。这些可爱的信使,也许,未来能从它们身上知道,人类是从哪里来的呢!
“抚化心无厌,览物眷弥重。”浏览博物馆独特珍稀藏品,能调动我们所有感觉系统去感知智慧和美好,它们传递了火种,让我们常常惊觉,一切星辰碎片都有迹可循,都伏线千里,更能培育归属感和包容度。行走在博物馆,就是行走在人类文明的记忆中,行走在理念的新世界里,行走在自我反思的内心深处。

 


 

 

——转载自吉报副刊公众号
作者:曾红雨

 

    广而告之

    上一篇:节气专稿丨陈耀辉:清明
    下一篇:没有了

    吉林省科普创作网 www.jlkpzjw.org..cn

    投稿邮箱:jlskpzjxh@163.com

    主办单位:吉林省科普创作协会

    吉ICP备2021008712号-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