设为首页 - 加入收藏 欢迎访问 吉林省科普创作网(www.jlkpzjw.org.cn)

广告位 728*90
广告位 1200*90
当前位置:主页 > 文学 > 会员美文 >

端午,包裹大地深情

时间:2024-06-09 17:28|来源:吉林省科普创作协会|编辑:李娇|点击:
作者 | 陈耀辉
       端午就像一片有筋有脉的碧叶,包裹着华夏儿女既浪漫又现实的情怀,展示着一个民族灵魂深处永恒的诗意,贯穿着古老与现代生活的灿烂悠远的色香。
       这是中华大地上最深情的节日。

       农历五月,繁盛的景象在广袤的土地上次第铺开,芒种刚过,大地从芳春渐渐地进入清夏。南国的木棉石榴,北方的红杏海棠,趁着良辰,用烂漫的花色,为满怀期待的人们,演绎着一场盛大的赏心乐事。
       绿荫之下,清流之侧,丛丛簇簇的三叶草随处蔓延着,仿佛甜梦中苏醒的婴孩,鲜嫩而又舒展,感受着悠长的夏日微风。一阵雨一阵晴,白云悠悠,河水盈盈,岸边的香蒲与稗草随风轻颤,晴日的光影在叶片上明灭流动。

       杨柳等高大乔木的新叶,仿佛涂上了翠绿的膏脂,油光可鉴,经过阳光的烘烤,淡香微苦的气息,在雨后纯净的空气中,静悄悄地融入人的呼吸。
       杨花和柳絮也开始飘舞了,似乎在演奏舒缓而且没有尽头的音乐,时空万象,也因此缓慢起来。一切都那么从容,从容又盛大。在盎然生机的节点,在光影斑驳安宁静好的岁月中,荡漾着令人欣悦的光色。生命的表里,润泽而蓬勃。
       仰看飞云,俯视流水,我总觉得,这是自然造化为端午节呈上的丰盛礼物。
       公历五月下旬到六月之初,城市的街头摊点上,已经开始叫卖端午节的应时杂货,小巧的铃铛,五色手环、彩纸葫芦、香草荷包,款式变化不大,但都很精美,各有特色。还有小贩举着的竹木架子,两三层的横梁上挂满有声有色的小物件,琳琅满目,极艳丽的色彩,极古朴的气息。民俗节日,宜俗不宜雅,宜浓不宜淡,这样才接地气,才贴近原生态,才能从眉眼落到我们心里来。
       大小城镇的早市上,在端午节前几日,就开始出售竹叶和菖蒲叶了,家家准备包粽子吃粽子。对于北方的居民而言,竹子和菖蒲这些异乡的物产,只有在包粽子之前,浸泡在清水里,才可以恢复南国草木本然的青翠,以及在山在水时候的灵韵与清芬。糯米的香味儿,穿透层层包裹,翠竹嘉禾,丽日熏风,诸般意象融在一起,在我们的味觉与嗅觉中,于心灵深处,合成悠远的感动与感慨。
       如今的城市里,门上插艾草的风俗,已经渐行渐远了,但是也有深爱风俗之美的人,以其智慧与深情,给人一份惊喜。早些年的端午节,许多订报的家庭,都曾在门口的报箱上发现一束新鲜的艾蒿。艾香悠长,端午安康。多么令人缅怀的风情啊!
       按照北方人的习惯,端午节又称“五月节”。我的幼年时代,端午是一年中最青黄不接的节日。热闹的旧年已经远去,瓜果蔬菜都还没有成熟,已经好长时间不知肉味了。不过,对于孩子们而言,节日是不嫌多的,何况每个节日又各有各的好处。
        东北乡下过五月节,还有很多有趣的“说道”。五月初五的早晨,一睁开眼睛就会惊讶地发现,手腕上已经奇迹般地系上了五彩线,房门和棚顶上挂着大红大绿的彩纸葫芦,洗脸盆里浸着几枝翠绿的艾蒿。童年的我基本上见不到粽子,故乡的农作物以玉米高粱为主,不种水田,至于糯米和竹叶菖蒲什么的,对我而言就只能是传说了。当年南北方农副产品流通渠道有限,那种正宗的粽子,实在是很奢侈的东西。
       俗话说,有钱没有钱,各过各的年。即便是缺少条件,也要追随大众,跟住风尚,这就是文化风俗的力量。每到五月节,我可以分得几个熟鸡蛋,用浸湿的红纸染色,足以让人眼前一亮,勾起馋虫。母亲总是把五月初一这天捡回的鸡蛋另放着,到初五的早晨全家每人分一个,说是吃了这天的鸡蛋,一年之内,可以预防肚子疼。后来接触南方习俗,才知道端午的鸡蛋是要用艾叶等草药来煮的。
       “端者,初也。”端午又称“端五”“端阳”。这个“端”指的是夏季的起始。古人用地支的顺序,代表一年的十二个月份,农历的正月是寅月,第五个月份就是“午月”,而初五又属于“午日”,所以又称“端五”,也称“重五”或“重午”。又因为午时为“阳辰”,所以又称之为“端阳”。
       远古时代,人类生存条件十分恶劣。在与自然环境相互斗争、相互适应的过程中,我们的先民,逐渐形成了未雨绸缪、预防为主的生存理念。端午“避暑”活动也是由此而来,利用礼仪和风俗两个渠道,在全天下广泛传播。
       据《礼记》记载,先秦时代,每年的五月初五,国家都有相应的仪式,作为配合节令的礼仪活动。此时气候相对湿热,毒虫频繁出没,人最容易感染疾病。所以在《礼记·月令》中,记载了相对科学的生活经验:用兰草煮水沐浴,把艾蒿扎成人形悬挂在门上,饮菖蒲酒消除湿气、用雄黄驱除毒虫。选择宽阔敞亮的宫殿、山顶、亭台楼阁,远眺风景、通风避暑。古人的物质条件是有限的,然而他们十分用心地对待可能发生的疾疫,为此做出了相对周全的防范。
       先秦以前的端午,只是春末夏初两季更替的节令,礼仪上的规定虽然很多,但是尚未形成具体的节日。
       端午节的发源地,在先秦的楚国,其后风俗远播,整个中国以及亚洲许多国家,都受到了深远的影响。南北朝时期的宗懔编写的《荆楚岁时记》,翔实地记载了古代端午节风光鼎盛的场景。